“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中国人比较看重的一个节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除了应景播种,还是人们祭奠逝去亲人的日子。每逢这时,人们都要去扫墓,缅怀逝者,祭奠亲人。
发表于 2021-04-04 09:57
读优美的散文,大都有风光旖旎的风景描写;大都有柔弱扶风、秋波闪动的女性描写;大都有五光十色的鲜花描写。
发表于 2021-04-04 09:57
在新出版的地图上去寻找,我是北川人。但从情感上讲,我又是安县人。那么,我究竟属于哪里?我试图去寻找,去探究,却更加觉得割裂。
发表于 2021-04-04 09:57
瓦窑堡自古有“天下名堡”之美称,“天下的堡,瓦窑堡”这一说法流传古今。中央红军长征来到瓦窑堡后,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更使瓦窑堡享誉华夏,名扬中外。据《安定县志·雍正本》记载:“
发表于 2021-04-04 09:57
西安话剧院的王钢发来微信,陈树青当日下午五时许离世,这天是2021年3月21日,一个周日。尽管早有预感,陈老师三年前就患上阿尔茨海默症,两年前我去看他,已经不认人了。知道来日不多,但突然
发表于 2021-04-04 09:57
记得刚转岗担任铁路货运外勤员时,由于每班都要穿梭于股道线路间检查车辆,单位给我发了一件黄马甲,也就是防护服。
发表于 2021-04-04 09:57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中国人比较看重的一个节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除了应景播种,还是人们祭奠逝去亲人的日子。每逢这时,人们都要去扫墓,缅怀逝者,祭奠亲人。
发表于 2021-04-04 09:57
初来陕北,满目荒凉。这里的生产方式落后,文化科学知识缺乏,农民劳苦而贫困,城乡文化生活水平差距非常大。这大概是当年北京知青到延安的第一印象,也应该是当年落后的农村的真实写照。
发表于 2021-04-04 09:57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不再安分地守望着父辈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开始寻思着走出去——以能出门为荣。哪怕是在城里打工也罢,只要可以走出黄土地,就似乎是朝着幸福迈进了一步。渐渐地,曾经生活过的
发表于 2021-03-28 12:36
在人的精神情感世界,“暖”总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向往与追求。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中,给这个“暖”字赋予了更为广泛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更为炫丽的情感色彩。
发表于 2021-03-28 12:36
被记者提问为什么女性同行那么少,被男性同行指责作品“水平不是很高”,甚至算不得真正的本门类艺术。有人评论说她吃的是“煽动性别对立”这碗饭,有人对她进行容貌性格羞辱,还有人举报呼吁取
发表于 2021-03-24 15:49
欧阳黔森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贵州作家。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决战中,他不仅耳闻目睹,受到强烈心灵震撼,而且积极行动,以作家身份参与其中。欧阳黔森除了参与创作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还通过实地采
发表于 2021-03-24 15:49
这是杨沫小说《青春之歌》中,卢嘉川、许宁与青年同伴们对出路问题的思索和回答。20世纪30年代初,除夕之夜的北平,外面寒风逼人,10余位青年聚在一处热烈交谈,燃起情感与思想上的温暖篝火。
发表于 2021-03-22 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