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豆的“裂变”
记者 白雪 通讯员 白腾 范筱霞
一颗“豆”能发生怎样神奇的变化?豆腐、豆浆、豆豉、豆腐干、纳豆……在甘泉县,小小的豆子,有千面千变。从田间地头的传统种植,到现代化车间的精深加工;从线下实体销售,到线上电商平台的爆款产品;从单一农产品到全产业链发展,这颗小小的豆子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
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走进甘泉县石门镇王坪村,豆农魏喜峰算起“收入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以前种大豆一亩地最多能产200~300斤,换了新品种以后,亩产能达到800~1000斤。”魏喜峰说,去年他种了40亩豆子,按3元每斤的价格,40亩地收入8万多元。
在甘泉县,像魏喜峰这样的豆农,过去种豆只能勉强糊口。如今,豆子经过现代化的“裂变”成为纳豆、豆腐干等高附加值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我们甘泉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全县豆类种植面积约1.1万多亩,亩产约300斤。以前农民种豆粗放管理,现在讲究科学种植。”甘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旺旺说,通过良种推广、补贴农户、测土配方技术、定期田间指导等方式,豆子产量提升的同时,农民种豆积极性也在提升。
“老板,给我寄10斤豆腐、5斤麻辣豆腐干、5斤孜然豆腐干,地址给你发到微信上了。”一边忙着给顾客切豆腐,一边接电话的甘泉县侯家豆腐店老板侯永刚满口答应着。
靠着做卤水鲜豆腐的好手艺,侯永刚在甘泉县城小有名气。“豆腐的原料就是咱甘泉本地的双青豆,我和婆姨一天能做1000余斤,基本每天都能卖完,一个月挣1万元不是问题。”侯永刚说。
而在另一家企业的车间里,豆子同样在经历奇妙的“变身”——有的被制成老豆腐,有的变成了即食豆腐干。“一颗豆子,我们能做到‘吃干榨净’。”甘泉婆姨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桂红笑着说。
“我们家的豆制品原料是咱们本地的双青豆,做出来的豆腐味儿特别足,豆腐干也是纯天然,没有任何添加剂。”张桂红说,他们夫妻二人以前一直在甘泉、神木锦界等地开大型连锁超市,积累了创业的原始资金后,乘着县上招商引资的机会,他们利用祖传的做豆腐手艺,投资6000多万元在甘泉建了厂房,从事豆类食品生产。
从2013年到现在,公司一步步发展,目前日产5吨豆腐干,有20多位工人。这几年公司发展不景气,他们又想办法打造了一个原生态基地,吸引游客实地体验品尝自家豆腐、豆浆、豆腐干等产品,以“产业+旅游”的方式带动发展,目前公司年收入达到130万元。
“家人们好,我们是陕北婆姨汉,我是婆姨,他是汉……”在陕北婆姨汉老豆腐体验基地,张桂红夫妇又开始了一天的直播,他们自信地向直播间的顾客展示着新鲜的绿豆浆、绿豆腐等产品,吸引直播间的粉丝下单小黄车里的豆制品。“做豆腐不是一代的事,而是世代的事。我们会坚持把豆腐产业这条路走下去。”张桂红笑着说。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走进甘泉县工业园区,陕西新迎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的日本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正高速运转,从挑选、清洗、浸泡、蒸煮,到接种、发酵等,整个过程实现全自动化,一颗颗优质的豆子经过复杂的工序后摇身一变成了“纳豆”。
“我父亲以前肠胃不好、血糖高,食用日本纳豆后身体明显改善,他想到我们甘泉红小豆、双青豆比较有名,经过多番考察以后,决定进军纳豆行业。”陕西新迎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武鹏说。
那时,武鹏的父亲以为,纳豆在陕北会很受欢迎,没想到等到纳豆生产出来后,却根本卖不动,亏损严重,当时几乎到了快要关厂的地步。
2022年底,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武鹏正式接手陕西新迎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和他父亲的经营思路不同,他把销售从线下转到了线上。
“我就想,我们的设备从日本引进,从原料到技术都很先进,东西这么好,肯定能打开市场。”武鹏说,他开始尝试在拼多多平台上销售,没想到很受南方客户的欢迎。
2024年10月,武鹏以每平方米8元的价格,租了1200平方米工业园区的房子。通过政策扶持,花费1000余万元,进入标准化生产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目前公司的销售渠道已经稳定,成为拼多多平台纳豆销售榜的榜首,年销售约2000万盒,日销售额约4万元,年产值达到1500万元左右。
由于公司生产的纳豆品质稳定、价格低廉,今年盒马鲜生总部经过多方调研,明确向他表示了合作意向。经过对接,武鹏准备后续再增加一条全新的生产线,满足对方的合作需求。
“一斤豆子能生产出一斤六两的纳豆,我们一盒纳豆约一两,每天销售4000盒左右。”武鹏说,公司一年要消耗上千吨黄豆,受到价格、产量限制,目前公司90%的原料还是来自黑龙江的基地,未来希望能在甘泉本地收购到更多物美价廉的豆子。
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走进甘泉县工业园区甘泉八千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浓浓的豆香扑面而来。工人们正忙着装箱、打包工作,一台台机器有序运转,新鲜出炉的豆干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多年来,这家由绿滚豆衍生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始终坚守品质,不断发展壮大,在当地民营农副产业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前公司生产的产品有豆干系列产品、生鲜系列产品、豆浆系列产品,共计30多种。销售以传统方式为主,去年公司开始发展直播带货,扩大销售范围。”甘泉八千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郝艳锋说,2024年公司年产值达到7000多万元,产品不仅畅销陕北地区,更远销至西安、内蒙古、甘肃、山东、河南等周边地区,销售半径从陕北小城扩展至全国。
这些年,八千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万企兴万村”和“公司+农户”的订单模式,带动了1000余户种植户种植大豆。此外,公司还为县域内160多名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助农增收。
“我就是甘泉人,在这里已经工作了18年,主要负责产品外包装,每个月工资能拿到五六千元。”甘泉八千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整装组组长王芳说。
豆产业的崛起,不仅让企业赚得盆满钵满,更带动了整个县域经济。目前,甘泉的工业园区已经培养了38家民营现代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去年的产值达到了7.6亿元,排名全市第一。
从种植的科学化,到加工的智能化,再到销售的全球化,一颗豆子的每一次“裂变”,都凝聚着政府、企业、农户的智慧与汗水。
“小豆子能做成大产业,关键在于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力。”甘泉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建说,今年要继续保持链式发展,推动工业园区内豆制品、禽蛋制品等龙头企业联农带农;还要借助中通、韵达等头部物流企业落户优势,让甘泉的豆腐、苹果等产品走向全省,走向全国;更要叫响甘泉品牌,巩固陕北农副产品深加工强县的地位,再培养8家规上企业,打造两个亿元企业,力争在“十四五”末让全县的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
夕阳西下,一辆辆满载豆制品的货车驶出甘泉、驶向港口、飞向世界。这颗来自黄土高原的豆子,正以全新的姿态,讲述着一个关于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的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