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高校红色校史档案场馆育人路径探析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延安大学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成立于1941年9月,其历史可以上溯到1937年创办的陕北公学。
学校的发展始终受到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2017年9月19日,延安大学80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2022年9月,在学校建校8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学校致以亲切祝贺与问候,肯定了学校的历史贡献,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延安大学培养了大量治党治国治军治学的精英人才,这些都为校史档案场馆育人提供了丰厚的育人资源。
一、组织现场参观实践,扩大场馆育人服务对象覆盖面
延安大学红色场馆是学校开展实践育人的重要场所,其中校史馆面向社会开放参观、提供讲解服务,教育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自开馆以来,共接待全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各校师生达35万余人次,充分发挥了其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高等教育历史博物馆的功能,在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红色场馆育人功能。
在场馆日常开放参观的基础上,举办流动展览、主题展览,“6.9”档案日期间举办各种主题的校史档案宣传、实物展览、档案馆开放日等活动向青年学生宣传传播红色校史档案,在馆内举办多场教育纪念展示活动,达到良好育人效果。
二、成立讲解宣讲团,讲好校史档案故事
学校成立讲解宣讲团,完善成员选拔、考核、例会制度,邀请教授、专家、辅导员等培养引领学生讲解宣讲,挖掘精神内涵。通过宣讲进课堂、进教室,将红色校史档案宣传到每一位同学。转换叙事主体,从他者讲述向自我身份中心转移,让学生教育学生、青年影响青年,育人育己同向同行。
讲解宣讲团利用新媒体传播特点,采用短视频、线上直播等形式宣传延大历史,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面向社会公众和新老校友进行展览、宣讲,让历史档案变得可感可触、更有温度、更贴近心灵。
各类活动的举办宣传了校史档案知识,增强了学生对学校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教育实践史的了解认知,提升了青年学生的组织、管理、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参与同学在考研、考公等面试中表现均非常优秀。
截至目前已举办二十次宣讲活动。面向职业技术学院附中1200名师生、中延院教师代表、2023届新生、靖边七中560名师生、宝塔区“小桔灯”延安故事宣讲团等开展的宣讲活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指导老师将讲解团队成员纳入教师的资政育人及课改课题组,参与项目完成,培养训练其科研能力。
三、打造全媒体传播渠道,搭建“云上大思政课”平台,丰富教育资源素材
利用现代多媒体、融媒体、自媒体等网络传播时代的独特优势,充分结合云上平台资源,积极参与“云上大思政课”平台建设。在发挥传统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开辟全程跟进、全时引导的网页音视频动画直播VRAR等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教育产品,具有生动趣味性和多维感官体验特点,达到全员覆盖、全员参与、全效互动的教育效果。采用现场直播,视频制作推广,公众号推送等贴合青少年接受喜好,互动交流参与感强形式,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三观。
依托红色校史档案资源推出《岭上花正红专栏》系列视频。红色场馆成为各种主题宣传片、纪录片的取景场地。厦门电视台文献纪录片《大海之子》纪念陈嘉庚诞辰150周年、榆林融媒体中心《走出家乡的榆林人之申沛昌》、鲁艺学院毕业纪录片等均利用校史馆素材场地取景拍摄,采用图片、文字、短视频、VR体验等形式,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手段进行传播。
学校官网、微信、微博及校史馆档案馆网站、微信公众号积极发挥宣传教育作用。定期推出红色校史档案育人素材资料,利用网络直播等手段,进行实时互动。邀请档案馆、校史馆原馆长曾鹿平教授、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副局长苏雅琳等走进馆内活动,进行线上直播,利用红色校史档案资源与其他高校联合开展同上一堂课活动等。馆内设置了无人值守参观讲解系统,打开手机的蓝牙和GPS功能,微信扫描二维码,用手机就可以自助定位进行参观讲解。
四、结合AR\VR等技术手段进行育人创新
打造VR虚拟展览馆,一比一全景展示校史馆不同展厅、不同板块、不同展板的照片、资料、实物、音频、视频等内容,配合解说、背景音乐等,让观众随时随地走进延安大学校史馆,感受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辉煌的发展历程。
借助VR超时空虚拟体验手段和AR增强现实技术手段,通过历史场景还原的方式,达到数字与虚拟相结合的视觉感受,研发的以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以延安精神为主题的虚拟仿真实验教育产品,为受众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感,在具体的实践体验中育人化人,学习延安精神的生成实践,目前第一个实验教育产品《南泥湾与大生产运动》已经形成。这将成为受众身临其境、感受体验学习、育人的创新平台。(作者 王蕊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