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蘑菇富一方
在延安市甘泉县,一场关于特色农业产业的变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小小的花菇,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走进该县道镇象鼻子湾村菇农刘吉成的大棚,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菌棒上一朵朵褐白色的花菇,宛如撑开的小花伞,生机勃勃。
“我的花菇正在烘干,等好了,每斤批发价能到40元左右。要是您满意,咱可以长期合作。”刘吉成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打着电话谈生意,言语间满是自信与期待。
花菇,作为香菇中的珍品,其菇质肥厚、鲜嫩可口,香气浓郁、菌盖完整,数百年来一直享有“山珍”美誉。刘吉成,这位来自湖北的50岁汉子,在经过多年考察后,于2023年扎根于此,开启了他的花菇种植之旅。
“政府的政策好啊,我租了4个温式大棚,一个棚一年租金5000元,每个棚能放1万多棒菌棒,每个棒子纯利润有5到10元,这收入相当可观。”刘吉成兴奋地介绍着。为了发展花菇产业,他前期投入不少,购置了两个灭菌炉,花了3万多元,一台装袋机2万多元,一台2.2米乘2.4米的烘干机1.5万元。从制棒到销售,整个流程需要90天,前期备料、装袋、灭菌,接着点菌,最后出菇、烘干,每一步都饱含着他的心血。
花菇种植分春菇和秋菇。春菇生长周期180天,每年农历3月初点菌,7月初出菇。菌棒转色后,每个需注入2到3斤水。一个6层架子能放300棒,80米长、10米宽的大棚可容纳1万棒。政府贴心配套产业井,为种植提供了极大便利。春菇能一直生产到次年农历四月,一年4茬,每茬可产7000余斤干菇。秋菇则在农历七月初点菌,十一月初出菇,持续到次年农历五月初,仅是雇用小工,一年就得花费3万多元。
在道镇施家庄,村支部书记崔靓靓同样对花菇产业满怀热忱。这位1993年出生,毕业于陕西公用学院,上学时就入党的年轻书记,2021年进入村“两委”,2023年11月当选村支部书记。
“可别小瞧花菇种植,菌棒质量可是关键。”崔靓靓深知其中门道。看到纸坊村花菇产业的成功,2024年7月,她在甄家湾村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租下13.2亩地,建起5个大棚,投资50万元,以每棒5元的成本开启花菇种植。崔靓靓使用专业注水器为菌棒注水,每天悉心照料,她发现,一棒有26到27个菇苗最为合适,若营养过剩长出40多个苗,就得摘掉多余的。
据她预估,第一茬就能有25万多元的收入。“看着花菇长得这么好,我对今年增收充满信心,也希望能带动更多村民一起致富。”崔靓靓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在劳山乡林沟村,58岁的陈改霞则专注于香菇种植。2016年,她以每亩740元的价格租地搭建21个钢架棚,11个养菌,10个出菇。她种植的秋菇,到12月因菌受冻停产,次年阳历3月25日再次注水,半个月后便可出菇。与花菇不同,香菇采摘后即可售卖,陈改霞因时间有限,选择在香菇晾干后以每斤12元的价格出售,效益好时,一年收入可达30余万元。她的成功经验,带动了全县各乡镇村庄的香菇种植,如今全县共有香菇50余万棒。
小小的食用菌,正成为甘泉县农民增收的大产业。“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服务,让食用菌产业惠及更多农民,构建食用菌全产业链条,真正让食用菌产业成为拓宽农民增收的大产业。”甘泉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马锋对未来充满信心。
从象鼻子湾村的花菇种植,到施家庄、林沟村的探索实践,甘泉县正以食用菌产业为抓手,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之路,让小小花菇和香菇成为农民致富的“金疙瘩”,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通讯员 范筱霞 记者 任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