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县: 让“生态包袱”变身“绿色财富”
春日的陕北吴起县,田间地头一派繁忙。一大早,铁边城镇李台子村村民高明兵便开着三轮车赶到镇上的地膜回收点,车厢堆着鼓鼓囊囊的编织袋。
“这是我和妻子忙活半个月捡的旧膜,整整100公斤旧膜,至少能兑换50公斤新膜,很实惠又保护了土地。”他一边擦汗一边笑着说,“这些新地膜够我今年种玉米用了。”
在铁边城镇地膜回收点,成捆的废旧地膜堆成了小山,工作人员手脚麻利地称重、登记、发放新膜,现场热火朝天。一场全民参与的“地膜革命”在春耕时节掀起热潮。
吴起县作为黄土高原上的农业大县,曾经这里地膜破碎随风乱飞,耕地里“白渣子”纠缠根系,严重制约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如今,随着“以旧换新”政策的深化,全县91个行政村里开始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旧膜换新膜,土地少得病;捡膜挣补贴,腰包鼓起来。”
捡旧膜就是赚实惠。铁边城村村民田忠海回忆道:“过去总觉得地膜用完了就是垃圾,风刮走了、土埋了就完事。”如今,他观念悄然转变。“残膜留在土里会导致庄稼根扎不深,减产可不止一星半点!现在政府推广‘二斤旧膜换一斤新膜’,大伙儿都抢着捡旧膜。”田忠海一次性兑换了8卷高强度加厚新地膜。
“地膜残留就像是给土地‘套塑料袋’,会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吴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段玉琪说,“现在农民都明白,捡旧膜不仅是为了换新膜,更是给土地‘松绑’,是实打实的经济效益。”
这种观念的转变,在全县各兑换现场体现得尤为明显。铁边城镇兑换点负责人卢泊良翻着登记簿感慨道:“前几年这时候,我们要挨家挨户动员,现在天刚亮就有老乡排队,大家积极性特别高。去年全镇回收量70多吨,今年才开春就已突破了50吨。”
小地膜牵动大民生。在吴起县城的地膜总回收站车间内,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废旧地膜经过分拣、清理杂物后,被送入压缩打捆机压缩成方方正正的“地膜砖”。
“全县已建成2个县级处置站、11个乡镇兑换点和近百个村级临时网点,形成覆盖全域的回收网络。”段玉琪说,“这些压缩块将运往加工厂,制成塑料颗粒用于生产井盖、绿化护栏等产品。过去地膜只能填埋或焚烧,现在‘废料’变‘原料’,产业链闭环了!”
政策红利释放,田间地头结出硕果。在庙沟镇中台村、长城镇小河畔村的集中连片农田里,覆膜机来回穿梭,农技员正在指导村民铺设加厚地膜。
“加厚地膜保水保墒、抑制杂草作用很强,能用一整季,秋收后能整片揭起,回收率超过九成,极大降低了土壤污染风险。”段玉琪说,“我们通过‘以旧换新’补贴,让加厚膜价格和薄膜基本持平,老百姓自然愿意用好的地膜。”
近年来,吴起县地膜使用回收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体系建设,按照“谁使用、谁捡拾,谁销售、谁回收”的原则,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路径。
“以前觉得地膜用完了事,现在才知道,捡干净了是对土地负责。”高明兵望着远处连绵的田垄笑道,“地养好了,子孙才能接着种好粮啊!”
“目前全县已兑换、回收地膜达1000余吨,使废旧地膜回收率、处置率均达90%以上,实现了‘捡拾清理—兑换回收—综合处置’的闭环回收。”段玉琪表示,地膜回收将春耕的希望与土地的未来紧紧系在一条绿色循环的链条上,真正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绿色财富”。 (记者 方大燕 通讯员 徐志全 樊俊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