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落脚地 植绿掀热潮
“准备起飞,请接树苗,务必注意安全。”3月29日上午,吴起县“三北”工程造林现场,螺旋桨轰鸣声骤然响起,无人机飞手王晓春紧盯着操控屏,25公斤重的油松苗如同被一只无形却有力的大手稳稳托举,精准降落在近乎垂直的70度陡坡作业点。
当下,正值植树造林的黄金时节。在吴起县的各个造林现场,干群齐心协力,挖坑、扶苗、培土。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
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复杂多变,群山起伏间,到处是陡峭的山坡与幽深的沟壑,这给传统的植树造林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人们只能依靠肩挑背扛,在崎岖的山路上蹒跚前行,效率低下且危险重重。
如今,无人机的登场,宛如一道划破困境的曙光。王晓春介绍说:“一台无人机单机日运苗量,相当于30个劳力一天的工作量。过去人背驴驮,需要花费半小时才能将树苗运达,如今借助无人机,仅仅3分钟就能完成。”
这一技术的革新,不仅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将人们从繁重且危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为造林工作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一垫、二提、三埋、四踩”的科学栽植法,以及“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经济林与生态林并重”的种植模式,也在这片土地上发挥着关键作用。曾经“年年种树不见树”的无奈与困境,正逐渐成为历史。
无人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运苗效率
“依照这样的作业设计和技术要求,苗木成活率能够提升至90%以上,基本可以做到栽一棵成活一棵。”吴起县草原站副站长李通信心十足地表示,这些科学的方法,就像是为树苗的成长精心打造的“成长密码”,确保每一棵树苗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为生态建设筑牢根基。
吴起县的生态建设征程,早在多年前就已迈出关键步伐。时间回溯至1998年,彼时吴起县面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挑战,却勇立时代潮头,在全国率先推行封山禁牧政策,一次性完成155.5万亩的退耕还林任务。
这一果敢决策,使吴起县成为全国封山最早、退耕最快、规模最大且让群众获益最多的县份,当之无愧地赢得“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的美誉,为后续生态建设筑牢了根基。
凭借前期打下的坚实基础,吴起县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成果斐然。站在胜利山瞭望台极目远眺,连绵山峦间,林海如绿色巨龙蜿蜒盘踞,无尽绿意彰显着岁月沉淀的生态硕果。数据显示,全县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率分别从1997年的6.5%、19.2%,一路攀升至当下的20.3%、72.9%,这一显著变化,正是吴起县多年来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建设的有力见证。
生态建设的斐然成果,离不开每一位吴起人的付出,五谷城镇麻台村67岁的村民胡占荣,便是这段生态巨变历程的亲历者与见证者。走进胡占荣家中,墙壁上挂着的一把把磨得光滑的老镢头格外引人注目。其中,第20把老镢头承载着他满满的回忆。
“过去山上光秃秃的,连做饭的柴火都难寻。”胡占荣抚摸着老镢头,眼中满是感慨,“如今,漫山遍野都是绿色,这绿色还能变成财富。就说山桃山杏,一年就能给我带来2万元的收入。”从曾经的荒芜贫瘠到如今的“绿富同兴”,胡占荣用26年的坚守,见证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真切感受到了生态改善带来的红利。
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吴起县的黄土沟正逐步变身成为一座“绿色银行”。生态红利如同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持续释放着能量。林下经济蓬勃兴起,各类特色农产品从林间走向市场;生态旅游也日渐火热,游客们纷至沓来,沉醉于这片绿色的山水之间。
2023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8万元,其中林草产业贡献率超过35%。不仅如此,生态护林员、碳汇交易等新机制的出现,更为群众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2024年,林草产业综合产值达2亿元,全县9万群众从中受益。这一串串数字,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也让吴起县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康庄大道。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伟大号召。吴起县作为延安市唯一被纳入“新时代西北地区塞罕坝”战略部署的县区,迅速响应,积极谋划。第一批中央投资项目3个,造林总面积102.6万亩,总投资11.6亿元;第二批项目也正按照规定有序申报。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吴起县在生态建设道路上的坚定决心与积极行动。
“春季计划实施‘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项目和人工造林项目39.5万亩,投资2.43亿元。当下,我们紧紧抓住春季墒情良好的有利时机,全力投入作业,全面打响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吴起县林业局副局长许耀英的话语中满是干劲,“力争到203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25%、林草覆盖率80%的目标。”
清明已过,万物蓬勃萌发。吴起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热土,已然踏上新的“生态长征”之路。科技创新成为强劲引擎,生态富民化作核心目标,一场震撼人心的“绿色革命”正熊熊燃烧。 (记者 方大燕 通讯员 徐志全 思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