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高粱秆上织岁月 一针一线“纳”生活
春日午后,日光柔和地铺洒在延川县大禹街道金家沟村的农家小院里。一捆高粱秆整齐地码放在院内桌上,村民白东梅和两位妇女认真熟练地穿针引线,她们手上拿着的是正在纳制的箅子。
箅子是陕北的一种传统手工制品,通常由高粱秆制成,是农家不可或缺的生活物件。不管是蒸馍馍、放饺子、晒粮食还是盖锅盖瓮,它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白东梅从事纳箅子已有30余年,她的指尖留存着岁月摩挲的痕迹,也藏着陕北老手艺的深厚底蕴。在众多村民的心中,她是这份传统手艺当之无愧的坚守者和传承者。
“我从十几岁就跟着母亲学纳箅子,那时候,这可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具。”白东梅介绍道,“高粱秆是制作箅子的绝佳材料,高粱浑身都是宝,米能熬粥饱腹,穗能做成笤帚,剩下的秆就用来纳箅子,一点都不浪费,这是咱陕北人祖祖辈辈的生活智慧。”
陕北气候四季分明,农事活动有序进行,也为箅子制作提供了天然的时间线。春季播下高粱种,秋季迎来高粱的丰收,此时便是收集高粱秆的好时机。“要做箅子,挑选高粱秆很关键,要选那些粗细均匀、质地坚韧的秆,这样做出的箅子才结实耐用。”白东梅说,挑选好高粱秆后,便进入了漫长而精细的制作过程。先将高粱秆依粗细分拣,剪切成恰当的长度,随后以四根针、两根线相互交叉着纳,灵动穿梭间编织出紧密有序的纹理,最后再装上挡边进行固定,箅子的制作便完成了。
白东梅(中)与邻居在一起纳箅子
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塑料等现代材质的生活用品逐渐普及,箅子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然而,在许多人的心中,箅子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少追求生活品质的人用它来蒸杂粮,享受那股来自田野的自然香味,还有人将其当作独特的装饰品,摆放在家中,为现代家居增添古朴韵味。
白东梅一边纳着箅子,一边与桌边的妇女们聊天。谈笑间,手中的箅子渐渐有了雏形。这看似古朴的箅子,不仅仅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用品,更在制作中传递着“草木温度”,体现了陕北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夕阳的余晖再次洒落,小院内的笑声不时传来。像白东梅一样的陕北妇女们,正是靠着一双巧手传承古老技艺,用心经营着生活,让平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记者 李欢 通讯员 杨美蓉 师亚清 辛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