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小村创业坊:土生土长,创出“新花样”
东村一角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富县北道德乡东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村庄里,袅袅炊烟升起,农舍间弥漫着柴火的香气。在一户农家小院里,产业大户秦喜莲正熟练地摊着煎饼,豆香、米香交织在一起,弥漫在空气中,一幅乡村生活的鲜活画卷就此展开。
东村,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其村民大多由山东移民而来,因位于宋代福严院塔以东而得名。这里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如今,东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342户人家,共计1432人。近年来,东村先后获得陕西省历史文化名村、陕西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以及延安市文明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曾经,东村村民的庭院只是日常生活的小天地,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大舞台。村民们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种植樱桃、果蔬。在满足自家日常需求的同时,还能将多余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售卖,增加家庭收入。而每到农闲时节,摊煎饼这一山东传统技艺,便在东村焕发出新的生机。
秦喜莲一边翻动着煎饼,一边热情地介绍:“咱们这山东煎饼,制作原料主要是黄豆、小米和玉米,一样都不能少。而且,摊煎饼还得用农村的柴火,这样摊出来的煎饼才香。石磨推出来的原料,可比机器加工的健康又好吃。”据了解,去年秦喜莲仅靠接订单摊煎饼,就收入3万多元。再加上家中苹果园的10多万元收入,以及樱桃树带来的7000多元收益,秦喜莲一家通过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在东村,像秦喜莲这样勤劳朴实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在农闲时摊煎饼、种樱桃,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致富之路。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解决销售难题,东村通过运到加工坊统一进行包装销售,让农产品穿上了“新衣”,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近年来,东村为了延伸产业链条,解决农副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积极探索创新。通过招商引资,东村成功盘活了村里闲置的老村委会,建成了东村创业坊。这个投资180万元、占地500平方米的农民创业平台,采用“村集体+企业+农户”的模式,集观、赏、产、销为一体,成为了东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目前,创业坊实行企业联营的运营方式。按照约定,企业每年会给村集体固定分红6万元。要是营业额超过100万元,超出的部分还会抽取5%给村集体。去年,创业坊就为村集体增收了11万元。”东村党支部书记秦小虎介绍道。
刚出炉的煎饼
走进创业坊的样品间,只见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杂粮煎饼、风干鸡、百花蜜、苹果脆片等特色农产品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忙碌地工作着,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创业坊经理张振东告诉记者:“我回到东村后,看到这里丰富优质的农产品,又赶上北道德乡党委、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这个创业坊。”创业坊委托村里不外出务工的村民制作手工煎饼,并以产供销一体化的模式,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为了丰富产品种类,提升市场竞争力,张振东去年9月份带领村里的几个农户外出学习。回来后,他们成功改良制作出香酥煎饼。这款以大米、黄豆为主要原料,内含果仁的香酥煎饼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截至目前,已销售5000多份,为创业坊增加收入30多万元。
此外,创业坊还充分利用村里樱桃树资源,制作出纯手工酿造、无任何添加剂的樱桃酒。同时,创业坊注册了“鄜东创业坊”商标,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认证,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品牌价值。
除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东村还利用庭院闲置空间发展特色养殖。以鸡养殖为主,乡政府统一邀请技术人员为村民进行养殖技术指导。去年,东村鸡养殖量达6000只,全部供给创业坊。创业坊将这些鸡进行深加工,制成具有山东特色的风干鸡,深受消费者喜爱。
东村以创业坊为纽带,积极探索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条,增加了群众收入,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的东村,乡风文明,产业兴旺,处处洋溢着蓬勃发展的气息。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东村正以崭新的姿态,在自己的发展征途中书写更加华丽的篇章。 (记者 任琦 通讯员 吴龙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