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智慧赋能圣地发展
银发智慧赋能圣地发展
——延安市老年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工作纪实
在革命圣地延安的广袤田野间,活跃着一群特殊的“银发专家”。他们褪去华服,扎根乡间地头,用毕生所学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他们伏案疾书,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智力助力。这正是延安市老年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市老科协)工作的生动写照。
科普惠民
让科技之光照亮红色大地
春日的延川县杨家圪坮镇,果树专家郑建顺和市老科协副会长杜文才正在果园里,手把手教果农如何使用“顺顺”牌苹果疏果剂,并讲解果园管理、肥料的使用与识别等内容。“市老科协的技术培训就像及时雨,去年我家苹果亩产提高了2000斤!”果农陈焕杰和杜文义算起增收账喜笑颜开。这是市老科协全年58场次科技培训成果的缩影之一。
2024年,市老科协以“全国老科技工作者日”“科技之春宣传月”为契机,创新打造“流动科普课堂”。在甘泉县下寺湾镇,畜牧专家蔺文琪的养殖技术讲座吸引了十里八乡的养殖户,现场发放的《肉羊高效养殖手册》被翻得卷了边;在黄龙县瓦子街镇,食用菌专家李有才的“林下菌菇栽培技术”示范,让废弃林场变身“绿色银行”。全年累计培训群众6.13万人次,发放资料2.8万余份,真正实现了“科技下乡,服务上门”。
值得一提的是,子长市老科协副会长白晓刚编写的《山地苹果周年管理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复杂的果树管理技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农家历”,被子长市委、市政府印发至全市果农手中。这本“口袋书”如同指南针,帮助果农实现了从“经验种植”到“科学管理”的跨越。
决策咨询
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在市老科协办公室的档案柜里,整齐摆放着17份2024年的调研报告。这些凝结着老科技工作者一年心血的智慧结晶,正化作推动地方发展的政策助力。
针对陕北农业农村经济与科技人才现状,市老科协组织市县专家,经过深入调研形成的《陕北农业农村经济与科技人才现状的调研报告》获省老科协高度评价。在“顺顺”牌苹果疏果剂推广调研中,专家们深入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形成的《关于全面推广使用“顺顺”牌苹果疏果剂的建议》调研报告被省老科协确定为2024年度省级决策咨询建议重点课题报告,推动该产品成为全省果业提质增效的“利器”。
县区老科协同样成果斐然:宝塔区老科协《关于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助推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荣获省老科协一等奖,延长县老科协《延长县苹果产业分析和发展建议》、黄龙县老科协《关于中药材资源利用与推广的调研报告》分别获省老科协三等奖。这些调研报告如同一把把“金钥匙”,为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提供了科学方案。
“双助力”工程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走进宜川县王湾科普示范基地,标准化蔬菜大棚鳞次栉比,智能温控系统自动调节着温湿度。“这都是老科协专家帮我们建起来的!”基地负责人李建国介绍,基地通过“专家+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民人均增收1.2万元。
2024年,市老科协深化“双助力”工程,新建示范基地17个、示范企业7个。在黄龙县,“中蜂产业现代示范园”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将传统养蜂业升级为年产值超千万元的特色产业;在富县,老科技工作者指导的“苹果矮化密植园”,使果树挂果期缩短至2年,亩均收益突破5万元。
在企业技术创新领域,市老科协同样成效显著。延安顺顺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郑建顺的带领下,研发的苹果疏果剂通过省级验收,产品远销甘肃、山西等地。这些“银发工程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离岗不离责,退休不褪色”的担当。
自身建设
打造永不褪色的科技方阵
“现在全市13个县(市、区)老科协实现全覆盖,会员总数达435人。”市老科协秘书长赵燕介绍,2024年通过成立6个专业委员会、吸纳82名新会员,市老科协组织架构更加完善。为提升服务能力,市老科协先后组织专家赴安康、汉中、宝鸡及山西大寨村、河南南街村等地考察学习,形成的《科技赋能 振兴乡村 重在人才》考察学习报告获省老科协高度评价。
市老科协建立“科技人才库”,收录果树、畜牧、医疗等领域专家300多名;在黄龙、延川、延长,老科协将企业纳入老科协组织,为科学技术创新注入新活力。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老科协正从“老有所为”向“老有善为”跨越。
2025年,市老科协已绘制好发展蓝图:实施“科普惠民三年行动”,打造“银龄专家服务团”品牌;围绕“十五五”规划,开展“科教兴市”专题调研;深化“双助力”工程,计划新建示范基地26个、示范企业13个。这些目标如同灯塔,指引着老科技工作者继续在延安大地上书写奉献之歌。
从巍巍宝塔山到滔滔延河水,从苹果园到养殖场,市老科协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科技服务的真谛。这群银发智者,正以夕阳之躯,托举着圣地高质量发展的朝阳。(记者 叶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