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首页 新闻 专栏2025 文化中国行

黄龙猎鼓:鼓声不息 传承不止

2025-03-31 10:16 来源:延安市融媒体中心

“咚咚锵咚咚锵!”在黄龙县,陕西省非遗代表性项目——黄龙猎鼓遍地开花,年节前后、欢庆时节,火热的猎鼓演出更是随处可见。白马滩镇猎鼓队表演者面戴“虎、豹、熊、狮”面具,身着象征兽皮的服装,手中的鼓槌上下翻飞,剽悍有力、气势十足,赢得了观众热烈掌声。

黄龙猎鼓起源于公元六世纪初后魏时期,挖掘于黄龙县东部地区。新中国成立前民间用于上庙、祈雨,叫“斗兽锣鼓”“九村九折鼓”,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多用于喜庆活动,又叫作“丰收锣鼓”“喜庆锣鼓”。黄龙猎鼓演变于古时黄帝大战蚩尤带领九龙子在白马滩“九龙山”激训后,与蚩尤殊死激战,将其一举擒杀的传说。据考证,至今黄龙县白马滩“九龙山”东边的老虎沟、西侧的豹子岭、北面的熊掌坡、南面的石狮子崖,仍印记着古时轩辕黄帝激训虎、豹、熊、狮勇猛上将的练兵场。

黄龙猎鼓表演艺术独特,有着与其他鼓类不同的鼓舞造型和原生态的面具、服饰,是一种打击乐与舞蹈相拍呼应的民间传统的锣鼓艺术。其鼓手面戴“虎、豹、熊、狮”面具代表凶猛的野兽,头戴冠冕,手持花杆、敲锣击镲的演员代表黄帝部落的先民。面具服饰生态古朴、立意新奇,鼓舞动作优美、剽悍有力,鼓乐节奏明快、震撼动人。

现如今,在黄龙县白马滩镇有60余位猎鼓表演者,他们的年龄跨度极大,最小的仅10岁,最大的已86岁。每到欢庆时节,他们都会齐聚一堂,在激情的鼓点、铿锵的节奏和昂扬的豪情中,将黄龙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善良朴实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12岁的杜宇泽便是表演队伍中的一员。

“别看我年纪小,但我在外已经有了个很响亮的称号——‘新生代小鼓王’。”提起自己的称号,杜宇泽脸上满满的自豪。

杜宇泽出生于黄龙猎鼓之乡白马滩镇,自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对猎鼓有着别样的感情。“小时候,每次看到大人打猎鼓,就觉得特别热闹。”他回忆道,那样的场景让他心生向往,于是从7岁开始,便跟着大人们学起了黄龙猎鼓。

这一学,也让杜宇泽深深爱上了黄龙猎鼓,他从最初只能打边鼓,成长为打猎鼓的主力,再到如今黄龙猎鼓的“种子选手”,一路走来,猎鼓早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个手要用力,节奏得把握好,猎鼓打的就是一股精气神儿……”近日,在白马滩镇白马滩小学的猎鼓课堂上,杜宇泽正耐心地教同学们打黄龙猎鼓。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猎鼓的热爱与执着,每个动作都充满力量。

“每当鼓点响起,一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我想让黄龙猎鼓永远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的魅力。”杜宇泽说,现在他还是学校的猎鼓教练员,在猎鼓课堂上帮助同学们训练动作、排练队形。

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项小组、开发猎鼓文化课程并将其融入校本教学体系、组织外出展示演出……白马滩镇的一系列措施,生动展现了黄龙县近年来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实践。

“猎鼓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成为了黄龙人民表达情感、凝聚力量的纽带。”黄龙县文化馆副馆长薛磊介绍,像黄龙猎鼓这样的非遗走进校园、景区和参与旅游赛事等各类活动已成为常态。

近年来,黄龙县坚持文旅融合发展,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推进“非遗”进机关、进军营、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进乡镇的“六进”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同时鼓励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收徒授艺,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确保非遗技艺后继有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挖黄龙非遗资源,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更多以非遗为主题的文旅产品,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加快实现生态好、文旅强、乡村美、百姓富、发展优的生态经济强县目标。”黄龙县文旅局副局长屈海军说。(记者 杜音樵 通讯员 高亚蓉)

【纠错】责任编辑:许敏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