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首页 新闻 专栏2024 延安面孔

乡村手艺人 编织岁月长

2025-03-29 10:23 来源:延安市融媒体中心

一把剪刀,一个钳子,一把榆条。

暖阳下,朱海生坐在窑洞前编织着,旁边静静摆放着的,是他已编织好的榆条笼。

在延川县贾家坪镇刘家沟村,榆条笼是农家生活的智慧符号,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温情。

f667a88af037e16b747ce78754489eef_img_10_84_360_240

● 取榆条

如今,村里会编织的人已经寥寥可数。独有年逾花甲的朱海生,以三十载春秋的执着,传承着老技艺,编织着新生活。

朱海生和榆条笼的故事,开始于一个悲伤却又充满力量的节点。38岁那年,父亲的离去让家庭的重担压在他肩头,家中的笼已破旧不堪,生活的需求促使他踏上自学编笼之路。

“起初编的像个杂乱的鸟窝,只能拆了重新再来。照着样子一点点摸索,边学边编,虽说编得歪歪扭扭,但好歹有了个笼的样子。”朱海生回忆往昔,笑容里满是岁月沉淀的豁达。

f667a88af037e16b747ce78754489eef_img_396_37_504_756

●  编织榆条笼

制作榆条笼,工序繁杂且讲究。从采集榆树枝条,到起笼底、上笼丝、收笼形,最后仔细修整边缘,一个凝聚着心血的榆条笼才算大功告成。看似简单的编织过程,实则藏着祖辈们千百年的智慧。

吃苦受伤是少不了的。每次编笼子,一不小心双手就磨出了血泡。更让他忧虑的是,随着老年人的离去和年轻人的外出,这门传统手艺传承后继无人,留守在村里的人也对编笼毫无兴趣。

f667a88af037e16b747ce78754489eef_img_325_894_264_176

●  与年轻人交流

“遇到一个感兴趣的,是个来村上旅游研学的学生,才学了一下午就走了。”朱海生也知道,这是意料之中的事。

刘家沟村是个远近闻名的古村落,这里也是全县的影视基地。每到旺季,来村旅游的人走了一批又来一批。朱海生的榆条笼迎来了新的生机。

f667a88af037e16b747ce78754489eef_img_619_901_252_168

●  检查成品是否有缺陷

这些别有特色的榆条笼,保留传统实用功能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成了游客眼中极具乡愁情怀的纪念品。

过去只能“活跃”在农村的榆条笼,乘着文旅发展的春风,跨越千山万水,卖向全国各地,成为了连接城市与乡村、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这些小笼子可受欢迎啦,外地游客一来就买好几个,说带回去送亲友,既能当好看的摆件,又能装小物件,实用又有文化味儿。”朱海生言语间满是自豪。

f667a88af037e16b747ce78754489eef_img_541_1092_373_282

●  用编织好的榆条笼存放农作物

手中有艺,心中有梦。编笼人朱海生沉浸在编织的世界里。他编织的,不仅是一个个实用的笼子,更是对传统手艺的传承、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守望。 (记者 张鹏飞 通讯员 师亚清 摄影报道)

【纠错】责任编辑:李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