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养牛“犇”富路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
近年来,黄龙县三岔镇以科学化的管理、紧密的产业融合、贴心的带动帮扶,让肉牛养殖不仅成了企业发展的新引擎,更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来到黄龙县三岔镇喜乐村,一座现代化的肉牛标准化养殖场坐落在这里,这里的每头牛都有自己的“专属档案”,负责人任海平正在详细记录着每头牛当日生长状况。
任海平向记者介绍,牛场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翔实的数据,能精准分析每头牛的生长情况,合理配比饲料,确保每头牛每月都可以增重90斤左右。
2023年,养殖场从15亩扩大到20亩,新增肉牛存栏100头,总存栏量360头。养殖场主要养殖西门塔尔牛,该品种出肉率高、耐粗粮、饲料利用率高,生长周期短。精准的监测,确保每头牛都能健康快速生长,实现养殖利润的最大化。标准化的牛舍采光通风充分,异味小,为肉牛提供了舒适的生长环境。
今年,养殖场又购入了自动化精料粉碎机、电动匀料清扫车、电动按摩刷等设备,现在仅需2名工人,就能轻松完成日常养殖工作。在牛场工作一年半的工人杨贵山,亲身感受到了养殖技术升级带来的便利。
“我在牛场已经干了近两年,以前喂牛都是人工上料,拌料的机子也小,每次都得四五个人一齐干。”杨贵山向记者“忆苦思甜”,“自从上了这个新设备,300多头牛的饲料,2个人就能轻轻松松搞定,这新机器拌料均匀,牛吃得好,长肉就快。”
肉牛养殖产业的兴起,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为了满足这些肉牛的生长需求,每年需要消耗玉米300吨、青储3000吨左右,以及1500亩干草。这不仅为当地的农产品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喜乐村村民李军民就是受益者,以往每到收获季,玉米的销路总是让他发愁。如今,家门口的养牛基地成了他的“大客户”,不仅让自家玉米有了好销路,农闲时他还到牛场打工。在牛场工作的过程中,更激发起了自己养牛致富的新思路。
“自从有了养牛基地,我家四五十亩玉米现在根本不愁销路,能打包收购还比市场价多两分,算下来要比之前多卖两三万元,这买卖怎么算都不亏。”李军民告诉记者,每年到了农闲时间,他到牛场打工,既能赚钱,还能学到不少养牛经验。“咱农民的日子也是越过越美哩。”李军民高兴地说。
为实现养殖利润最大化,在今年养殖场与当地餐饮达成深度供应合作,通过这一合作,牛场成功拓宽了利润空间。稳定的销售渠道不仅使牛场无需担忧肉牛的销路问题,降低了市场风险,养殖规模得以稳步扩大,还提升了牛肉的附加值,相比以往单纯出售活体肉牛,利润有了显著提升。
三岔镇组织委员袁晗表示,今后该镇围绕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将进一步加大对当地养殖业的支持力度,定期邀请市县专家进行跟踪指导、培训服务,使养殖业与当地玉米等主导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群众收入。(记者 杜音樵 通讯员 冯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