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首页 新闻 专栏2024 延安画卷

杨家河村焕新记

2024-12-26 15:48 来源:延安市融媒体中心

冬日暖阳下,富县羊泉镇的杨家河村一派新颜。民居错落有致、院落干净整洁;村头的广场上,村民们锻炼休闲,享受着午后时光。

杨家河焕新记(分离图)1085776(2840285)-20241226154631

杨小军红薯喜获丰收

然而,与村民聊天中,记者却听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老村”。

2015年以前,杨家河村有147户478人,却只有果园700亩,主导产业玉米每亩仅收入500元左右;过水桥破旧“掉渣”,生产路终年覆着一层厚厚的黄土,随处坍塌的院墙,长满杂草的院落,寒风中卷起的沙子和不知从哪儿吹来的塑料袋……

“这村,没别的,只剩下穷了。”

“将就着活呗,能过一天是一天。”

…………

忆往昔,皆是无奈。

很多村民对看不到头的日子不抱希望,但杨家河村的命运仿佛冥冥中不该如此。

2015年,脱贫攻坚的春风吹到了杨家河村,给这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带来了新生。

有了包扶单位和帮扶干部的忙前跑后,很快,杨家河村变得让人不敢相认。

巷道被硬化,村民出行再也不用趟泥水;路边“栽”了灯,伸手不见五指的情景已成过往;村头修了文化广场,村民下棋聊天、跳舞带娃有了好去处;路桥被修缮,“三蹦子”再难蹦起来;旧房被改造,旱厕变水厕……

村民们心里明白:“村子变美了、贫困户脱贫了,这全靠国家的好政策、好干部。”

而村支书杨小军想得更多:要是哪天没政策了,没人包扶了,咋办?“说到底,还是要自己想办法、谋发展。”

说起简单做起难。就这山、就这地,好日子怎么来?一时间,村民找不到出路。

真是瞌睡有人送枕头。2019年,富县县委、县政府了解到杨家河村的发展困境后,当即组织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到延长县、宝塔区等地学习致富经验。

一圈转下来,村民大开眼界。“一斤好红薯能卖十几块钱,可值钱 了 。”“ 就 是 ,比 猪 肉 都贵!”……

杨小军动了心思。杨家河村是天然沙土地,种粮种果不好,种红薯肯定行。

同年,杨小军率先试种的6亩红薯,虽然产量不高,但口感软糯香甜,与闻名的延长“火焰山”红薯相差无几。

“环境完全适宜,大规模种植完全可行。”此后,杨小军开启“狂暴模式”。找资料、问专家,多方学习红薯种植技术;为寻找一棵无菌苗,他甚至奔波上千公里。

有“软件”加持,还要有“硬件”支撑。舍得投资的杨小军购置了起垄机,用上了有机肥。秋季一起垄,红薯一下子甜出名堂,许多顾客口口相传、慕名购买。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看到杨小军的红薯卖得这么火,纷纷要跟着他种红薯。

2024年,杨家河村的红薯面积增长到300亩,品种也更加多元化,亩均产值达1.5万元。

村上顺势成立了农机合作社,为村民提供有偿技术服务,这个曾经几乎为零的村集体每年收益10万元。

“今年我们搭建了电商平台,销售近500单红薯,已为村集体经济收益约6万元。”杨家河村包村片长段兆辉介绍说。

好产业带来了好光景,好光景带来了好村风。现在的杨家河村村民,钱袋鼓了、心情好了,对村上的事也更热情上心了。特别是“三队长”杨铁拴。

杨铁拴今年73岁,40多岁时老伴去世,两个儿子在外打工,常年一家人聚少离多。

在杨铁拴看来,事已至此,摆烂不如往前看,“起码要保证自己身体硬硬朗朗,不要拖累孩子。”杨铁拴闲不住、爱干净。没事就爱拿着扫帚和铁锹,扫马路、捡垃圾,看见脏乱的地方,他必须拾掇得干干净净才心安。

杨铁拴还爱凑热闹、断“官司”。谁家有事需要帮忙,他都伸以援手,疫情期间,他还拿出400元捐赠给村里的困难户。

杨铁拴大大咧咧的性格,深受村民喜爱,他的“三队长”绰号,就是村民给他起的。

“以前村上有个大队长和二队长的职务,铁拴叔对村上的事,事事都上心、干啥都较真,比大队长、二队长还积极,所以大家就叫他‘三队长’。”杨小军笑着解释道。

昔日贫困地,今日幸福村。走访前村后院,村民的笑声不时传出;擦肩而过的村民,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脸上……(记者 樊小帅 雷荣 通讯员 吴龙迪)

【纠错】责任编辑: 张春鸽 李平 许敏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