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好“粉”景
冬天的陕北已经没有什么鲜艳的色彩。一场大雪,村庄犹如披上银装,白茫茫一片。
子长市寺湾便民服务中心凉水湾村掩映在群山之中。远远望去,粗犷峥嵘的山沟峁梁更加分明,点缀着别有韵味的窑洞、石磨,成串悬挂的红辣椒、玉米棒,俨然一幅风光旖旎的写意画。
村民围锅漏粉
小院好“粉”景
陕北山村凉水湾,有金灿灿的阳光、清格灵灵的水、蓝格盈盈的天,还有农家小院中一挂一挂银丝般的粉条,勾勒出陕北农村冬天特有的别致风景。
粉条悬挂沥水
小院中,60岁的强国有不停地折返,将一捆捆粉条从粉坊取出,悬挂在栏杆上。待晾干后,再收储自家食用,或售卖补贴家用。
做粉条的手艺是祖传的。在强国有记忆中,爷爷爸爸漏了一辈子粉。自己年轻时,也骑着自行车,挂着十来捆粉条,翻山越岭赶集市。
前几年,强国有外出去工地打工,一天挣200多元。虽说挣得不少,但老强还是觉得长年漂泊在外不是滋味,给别人打工也不自由。
粉条用冷水降温处理
今年,村上发展集体经济,修建了新式粉坊。强国有和村民一合计,两人以1万元承包费承包了粉坊。
前段时间,老强从外地购买了36吨洋芋,美美地漏了几天粉。看着一根根细长的粉条出锅,他别提有多高兴了。
粗略一算账,仅仅入冬的3个月,他们两个,每人大约挣9万元,这差不多是他打工一年的收入。
用村支书井伟的话说,村民有了致富产业,村集体就有了更多收入,村子的农业就会增效益、农民就会增收入、农村就会增活力。
这“粉”景,是村民火红的好光景,也是村庄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幸福好味道
在强国有的童年里,粉条有着特别的记忆。
山里人家没有啥,唯独洋芋少不了。快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开始漏粉,把洋芋做成更耐储存的粉条,犒劳辛苦一年的家人,也为来年准备着做菜食材。
晾晒新制作的粉条
孩子们的乐趣是大人们体会不到的。那群小孩子,不管是哪家漏粉,他们就一骨碌跑去,围在灶台边,眼巴巴看着大人们漏粉。
“拿碗!”听见大人们召唤,一群孩子抱着碗凑了过来。一人几筷子粉头子,再舀上几勺子酸菜汤,那味道不仅是过年的味道,也是幸福的味道。
小院晾满粉条
当初的小孩子已经长大,漏粉不再是一口诱人的小美食,而成为增收致富的一门大产业。
在凉水湾村,人们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漏粉方式。不同的是,当初的小粉坊换成了大作坊,一些过时的用具都已更新换代。
村民煮食粉条
这些年,凉水湾村不断有人走入城市,也有人陆续返回家乡,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那股留存在记忆中的味道,依然刻骨铭心。
那味道,是小时候家乡的味道,也是长大后幸福的味道。 (记者 雷荣 赵合欢 通讯员 张龙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