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元素,何以四登央视春晚
“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2月9日晚,甲辰龙年除夕夜,在备受世界华人瞩目的央视春晚上,安塞民歌手野强强与另外两位民歌手,在民歌串烧《我的家乡我的歌》节目中,共同唱响《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让陕北民歌在新时代的春天里更加灿烂耀眼。
在此之前,安塞元素还曾3次走上央视春晚。1987年,《安塞腰鼓》作为独立节目在央视春晚舞台上首次亮相,刘延河等8位腰鼓手进行了安塞腰鼓表演,节目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2019年,安塞腰鼓第二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刘占明、刘延河等22名安塞腰鼓手
一起为歌舞《点赞新时代》击鼓而舞,让更多人喜欢上了古老而雄浑的安塞腰鼓。2015年,安塞民歌手贺东在央视春晚节目《高手在民间》中,也以高亢嘹亮的陕北民歌演唱让全国观众为之鼓掌。
安塞腰鼓、安塞民歌等安塞元素,为啥能够四次登上央视春晚?
如果你没有去过安塞,必会有此一问。但如果你来到安塞,你会发现,答案就在这片神秘的黄土腹地上。
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沿着包茂高速一路向北20余公里,延河沟谷间,一山陡立,山巅处赤红的巨型腰鼓直入云天。
沿着石级攀上腰鼓山,放眼望去,苍茫辽阔。就是这片沟壑纵横、梁峁纷披的黄土地,不仅孕育了勤劳勇敢的安塞人民,还孕育了深广博大、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
咚!咚咚!咚咚咚……
听,透过厚重雄浑的黄土高原,隆隆的鼓声从遥远的“九州之雍”“高奴上郡”传来。一群陕北高原上的精灵,如“卷地的狂飙”“长空的滚雷”“黄河的千重巨浪”,带着他们的胆气和魂魄,带着他们的热烈与豪放,从时空的那一端震撼而来。
著名作家刘成章在他的散文《安塞腰鼓》里这样描写安塞打腰鼓的后生: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从军队庆祝胜利到民间祈求丰年,千百年来,安塞腰鼓就这样在黄土高原上,以天作幕、以地作台,一代代迸发着安塞人的激情,倾吐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在这片土地上遗存的宋代腰鼓画像砖就是最好的证明:画像砖上千余年前打腰鼓的动作、步伐、服装、道具,乃至击鼓的方法和背鼓的姿势,都和今天的安塞腰鼓十分接近。
“安塞腰鼓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安塞,腰鼓很普及。”安塞腰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延河,在作为腰鼓手第二次登上央视春晚后说:“安塞腰鼓两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我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这是属于我们每一个安塞人的荣耀!”
其实,早在上世纪40年代,安塞腰鼓就曾以胜利腰鼓之名,随着人民解放军的号角声,响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革命胜利庆典的标志。1951年,安塞真武洞腰鼓队被邀请进京,在天安门前表演,名动京华。之后,安塞腰鼓带着它浓郁的黄土风情特色,以春雷之姿走向全国,参加国庆大典、香港回归、上海世博会、APEC迎宾等;以破竹之势走向世界,奔赴德国、新西兰、泰国、澳大利亚等国表演。
1996年,安塞区被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时代,安塞腰鼓不仅仅是黄土地上茂腾腾的欢庆娱乐方式,也不局限于走上舞台让全国、全世界人民见识它的高原英姿、黄土雄风,还走进了中小学生体育课堂,让孩子们成为传承优秀民间文化艺术的主角。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密码,那么腰鼓就是安塞人骨子里的那组显性基因。
腰鼓百面春雷发。春节前后走进安塞区,各街各镇、各村各庄都有自己的腰鼓队,家家户户都有腰鼓手,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都踩着隆隆的鼓点,“疯狂”地打起了腰鼓、舞起了彩绸,大街小巷、沟坎梁峁、广场院落,到处都是腰鼓震天响,到处都是安塞人民庆丰收、迎新春的热闹狂欢。
“打腰鼓很快乐,像飞起来一样。我们安塞娃娃就是要用热热闹闹的安塞腰鼓,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更加红红火火。”安塞少儿腰鼓表演者高宇辰曾同48名安塞鼓娃一起,通过央视CGTN频道《寻找小行家》栏目为全世界的观众朋友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少儿腰鼓表演。他说:“我要把安塞腰鼓打给全世界的孩子们看。”
安塞也是“信天游的故乡”。
“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野强强说,在2024年央视春晚上演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唱的是陕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圣地延安的红色记忆,是延安的骄傲、陕北的骄傲。
在陕北黄土高原上,安塞曾经是历史上的边塞要地、交通要道,是军旅商贾的必经之处。于是,这里也便成了民歌的汇聚之地。在现存的安塞民歌里,有以江南茶事活动为内容的《采茶》,也有以我国古代传奇故事为内容的《张生戏莺莺》《孟姜女哭长城》等。
但在这片天蓝云白的黄土地上,信天游才是人们永远唱不完的歌儿。
“唱不完的信天游,拉不完的话,哪里记起哪里有……”过去,黄土地上,山梁上背谷子的汉子,山坳里拦羊的老汉,歇脚骡马店的脚夫,窑院树荫下做针线的婆姨,或引颈高歌,或低吟浅唱,用信天游唱他们的喜悦忧愁,唱他们的真情爱恋,唱他们的朝思暮想和海誓山盟。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跟着共产党把革命闹》,一曲曲饱蘸革命激情的信天游,唱响的是那个年代的风云画卷,至今依然广泛传唱,给人们以无穷力量。《打酸枣》《掐蒜薹》散发着生活的情趣,《送情郎》《盼五更》拨动人心弦,还有酒曲、祈雨调、劳动号子、闹秧歌的“伞头歌”等等。
早在“延安时期”,鲁艺的文艺工作者们就曾来安塞采风,学习陕北民歌。1982年,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又指示延安地区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安塞村村镇镇大规模搜集整理陕北民歌。《黄土地》《黄河》《黄土情》等影视作品让安塞民歌唱响世界。近年来,从安塞走出去的民歌手王二妮、王建宁、贺东、刘军、野强强等,先后走上央视舞台,让安塞民歌风刮遍全国。自2002年起,安塞全面推行民间艺术“五进课堂”活动,民歌也走进了安塞少年儿童们的音乐课堂。
安塞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里不仅有被称为“中华鼓王”“东方神鼓”“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还有被誉为“地上活化石”“东方毕加索”的安塞剪纸和安塞农民画,这里也是中国“民歌之乡”“曲艺之乡”。
源远流长、灿烂夺目的优秀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是这片厚重的黄土地的“根”与“魂”,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昂扬奋进、勇毅前行的根基所在。我们相信,在新时代,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曲艺,必将像红格艳艳的山丹丹花一样,开得更加绚烂、更加美好,会被更多人看见并喜爱。(记者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