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400多名“兵支书”“兵委员”突击乡村振兴一线
转战新战场同筑共富梦
延安400多名“兵支书”“兵委员”突击乡村振兴一线
蔬菜大棚里不时传来说笑声。10月20日,站在离村子不远处的蔬菜大棚前,安塞区枣湾村党支部书记高玉红显得很自信:“现在村子家家户户都有产业,人均收入2万多元。人富了,村子变美了,生活更有奔头了。”
高玉红是枣湾村村民,今年39岁,2009年从部队退役,2019年,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高玉红说,退役后自己打过工,经过商,务过农,没想过要当村支书。
改变高玉红的是一项叫做“兵支书”的计划。2018年,延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一项调研中发现,全市6万多名退役军人中有125人担任了本村的党支部书记,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心骨”。调研还发现,一些村子存在班子选人难、矛盾化解难、经济发展难的问题,能不能发挥退役军人的作用,破解这些难题呢?经过延安市委组织部协商,两部门共同推出了“兵支书”计划。
两部门建立了退役军人人才数据库,通过“政治课”“技能课”“实践课”三个课堂加强了入库退役军人培训,对村“两委”后备退役军人进行结对帮带。2019年,有50多名退役军人进入了村“两委”,许多村子因此发生了看得见的改变。
高玉红说:“培训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和担当能力。”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高玉红积极对接“山水林田湖治理项目”,改良土地146亩,引进陕果集团建成蔬菜大棚12座、联动温室拱棚200米,栽植反季节水果,发展绿色休闲采摘。联系包扶单位,建成了核桃园、葡萄园、冬桃园。争取资金200万元改善人居环境,新建一口30m3蓄水池,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安全饮水问题。
像高玉红一样,更多退役军人加入到了乡村振兴的“新战场”。志丹县寺台村“两委”后备干部、退役军人高尔录在一次观摩学习中受到启发,流转240亩土地建苹果园,养殖山羊140只,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带动8户村民发展起了苹果产业。
“新战场”军旗飘扬。目前,全市有127名退役军人成为“兵支书”,278名成为“兵委员”,623名成为村“两委”后备人选。全市48个村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4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7个村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15个村建成市级以上文明村。 (记者 王艳丽 鲁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