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院里的幸福事儿
趁着春日暖阳,延川县延水关镇中塬村村民张春梅在果园里忙碌起来,一边给果树涂药,一边哼起了歌。
“这个幸福院建起来对我们可太好了,我们有十六七亩苹果树,没时间照顾老人。”张春梅一扭头说道,“现在,老人住那里吃得好、也放心,我也有时间管理果园了,减轻了不少负担。”
幸福院位于延川县延水关镇中塬村,名叫金秋中塬幸福院。幸福院占地2.7亩,分为上下两层,有28间平房,14个卧室28个床位,并设有医务室、棋牌室、休息室、工作室、多功能室、餐厅、灶房、锅炉房等。
中塬村是个山岭村,苹果是该村的主导产业。靠着多年的苹果产业,全村经济持续增收,群众脱贫致富,过上了红火的日子。但是,苹果需要全年精细化管理,很多时候,果农不得不把年迈的父母接到条件简陋的果园,一边管护果园,一边照顾老人。
百善孝为先。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就医困难等养老问题,减轻外出打拼子女的顾虑和牵挂,中塬村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新思路,自筹自建金秋中塬幸福院,不仅解决了全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解决了果农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村养老的“双管齐下”。
在幸福院,二楼两个凉亭是老人们自娱自乐的好地方。午休过后,老人们通常会来此切磋一下技艺。
“老年人打扑克、下棋、‘打老虎’,玩得挺开心。住得好、吃得也好,老人们一个爱护一个,晚上睡觉一个照顾一个。”正在玩游戏的村民高春智乐呵呵地说。
为了让老人们吃得健康、吃得舒心,厨师杨晓花可没少下功夫,饺子、煎饼、包子等变着花样做,保证一周饭菜不重样。
“我给老年人做饭有4个多月了,老人和年轻人的饭不是一个口味,要做得清淡一点、软和一点,不能让老人吃剩饭,要让老年人吃得满意。”正在忙着准备晚饭的杨晓花说。
让村里的老人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乐在一起,既能解决儿女的后顾之忧,又可以让老人不再孤单,是中塬村建设金秋中塬幸福院的初心。为了真正解决村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难题,幸福院采取“村民自愿、村级自筹、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办法,在人员管理方面采取“党支部带头,村民志愿服务”的模式,建起了幸福院,让老人住得更长久。
“说起建幸福院,村民很热心、很积极,多的多捐、少的少捐。”中塬村党支部书记高立首说,“现在,这里共生活了12位老人,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来看一看、问一问,了解老人们到底吃得好不好、吃得满意不满意、住得舒服不舒服。”
高立首说,每次儿女们来看老人,老人、儿女都很开心、很高兴,把父母放在幸福院,他们很放心。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熠熠星光,照耀银河。金秋中塬幸福院的建成运营,让农村困难老人生活有人管、情感有人知、生病有人陪、困难有人帮,让那些特困老人、留守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也让全体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现在咱们村里居住的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比较多,幸福院修建起来以后,老人们都是吃住在一起,吃得也好,居住条件好,生活也比较方便,他们互相之间还有个照应。”中塬村第一书记呼海东望着幸福院说,“下一步,我们的精力将放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上,只有村集体经济壮大,咱们幸福院才能长久地稳定地运行下去。”
在建设金秋中塬幸福院这件好事上,中塬村全体村民展示出的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脉情深,让人感触颇深,农村集中照护的养老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更为持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方向。(记者 雷荣 通讯员 张伟 杨澍 马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