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首页 新闻 延安 县区 子长

张秀针:针儿“绣出”人间爱

2022-12-21 11:05 来源:延安市融媒体中心

一根针虽小,却可以缝补布上的所有破洞。在子长市余家坪镇余家坪村,79岁的村民张秀针就像她的名字“秀针”一样,用铮铮铁骨和坚强善良的品格,“绣”出了她圆满和美好的人生。

1970年,张秀针和第一任丈夫还很年轻。有一天,张秀针到宝塔区梁村乡燕沟村走亲戚,了解到村上有一个刚刚出生70天的男孩没人要,张秀针心生了恻隐之心。而此时张秀针家里已有两个女儿,且大女儿也是收养的,经济并不宽裕,但不想让这个幼小的生命无依无靠,张秀针还是决定把男孩抱回家。

张秀针和丈夫给男孩取名郝海平。不成想,小海平却身患先天性瘫痪,张秀针夫妇俩将自家的粮食、家当全部变卖,带着他多次寻医治疗,然而,效果却不尽人意,夫妇俩只好把孩子抱回了家。对于郝海平,张秀针一日三餐亲手喂饭、照顾拉撒,在她的精心照顾下,郝海平可以做简单的动作,还能自己简单进食。

眼看生活一天天有了起色,但让张秀针没想到的是,年轻的丈夫竟然会患上肝癌。患病期间,丈夫呕吐不止,张秀针每日为丈夫擦拭身体,定期给他换洗衣服,饮食上也尽量做到营养均衡。丈夫行动不便,她在床前伺候他大小便,从未让丈夫身着湿衣。

住院期间,医院花销非常大,她以个人名义贷款3万元帮丈夫治疗,最终因癌细胞扩散严重,丈夫在与病魔抗衡5个多月后离世,花光了家里仅有的一点点积蓄和这3万元贷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农村万元户都很少见,一个贫寒之家贷款3万元更是天文数字。但是张秀针没有放弃,她勇敢地拿起了针线,用一针一线,绣满了她对家庭的责任,纳满了她对家人的爱……

张秀针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手巧人,绣的青蛙枕头、老虎枕头栩栩如生。“那时候欠了账,每天晚上都睡不踏实,有时候就整夜在煤油灯下做针线。”尽管时隔几十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张秀针仍然眼含泪花。1991年5月,张秀针选择了再婚,与现任丈夫贺福胜重组家庭,依靠制作老虎枕头、鞋垫、老布鞋等手工艺品,经过5年艰苦奋斗,他们终于还清了所有账务。

但是张秀针和贺福胜的家庭仍然艰辛。公婆年过八旬,郝海平瘫痪,15岁的继子患“羊癫疯”,张秀针再次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和丈夫悉心照料4个孩子长大,奉养公婆直至去世。

继子22岁步入婚姻,谁料,婚后生活并不如意,结婚不久,儿媳留下2个年幼的孙子离家出走。看着眼前的两个小孙子,一个刚满1岁,另一个也才3岁,张秀针心疼又心酸,决心再苦再累,也一定要将两个孙儿抚养成人。

张秀针不敢停下手里的针线活,依靠这门手艺,她要供养两个小孙子吃穿,尽心竭力供他们上学。两年前,小孙子因为一场车祸住进了医院,张秀针在顶着巨大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尽心照顾小孙子,她四处奔走筹钱,没日没夜照顾了2个多月。她的眼圈黑了,人也瘦了,但看着小孙子一天天好起来,一身疲惫仿佛一扫而空。

“我们一起生活30多年了,她心地善良,我们是组合家庭,外人根本看不出来,这全是她的功劳,对我们这个家照顾得很周到。”贺福胜感激地说。

79岁,张秀针依旧眼明心亮、心向阳光。她还是会拿起针线做鞋垫,做各种手工艺品,用来贴补家用。人生还很长,她对家人的爱还有很多,她会和老伴互相扶持,安享晚年,会把对家人的爱用针线、用一生去缝满、绣满、纳满。( 记者 叶四青 通讯员 陈延鹏 李文文)

【纠错】责任编辑:许敏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