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首页 新闻 延安 县区 洛川

让群众的幸福稳稳的——洛川县多措并举促就业保民生

2022-07-22 10:02 来源:延安市融媒体中心

“一天能挣多少?”“200多块钱呢。”“那好好干上一个月,苹果套袋的投资就挣回来了。”……7月18日,洛川县老庙镇沟头村党支部书记郑文琦接到村里外出务工群众的电话,得知他们的收入情况后,乐得合不拢嘴。

今年以来,在新冠疫情和冻灾等恶劣天气对全县苹果产业造成影响的情况下,洛川县以县乡村三级信息平台为依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着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劳务输出和就近就地劳务内循环等模式,出实招确保居民稳就业、保就业、自主创业,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凝聚力量。

三级信息平台统筹推进群众稳就业

郑文琦告诉记者,紧张的苹果套袋结束后,村民进入了农闲时期,村里部分群众就想外出打工,增加些收入。但是,大家信息渠道闭塞,没有明确的去处。正当群众四处碰壁的时候,镇上的务工信息群发出了一条推送,说是榆林市横山县、神木县的化工厂、洗煤厂有劳务需求。“真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这个信息平台可给咱帮了大忙。”郑文琦高兴地说。于是他立刻与镇社保所负责人联系,最终确定了村里的郑文平等12个人成功外出务工。

据了解,这个信息群是洛川县为了推进居民就业而设置的县乡村三级信息平台,统筹推进县内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该平台通过技能指导、岗位推荐、职业培训等方式为全县务工人员提供有效招聘岗位4000多个,发布有效求职信息600余条。向外地输出务工人员4889人,实现就近就地转移万余人次,切实帮助群众实现了多渠道就业。

劳务内循环让群众就地就近有收入

这几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很多群众不愿意外出务工,而该县苹果产业在每年固定疏花、疏果、套袋、采摘等几个时期,需要大量务工人员,每年的劳动力缺口大概在5万人左右。针对这种情况,该县提出劳务内循环模式,让群众就近就地务工,既能抢抓农时,保障了苹果产业安全,又让群众增加一份收入。

朱牛便民服务中心贠家园村果农贠景峰就是这个政策的受益者。一个月前,正是苹果套袋的关键时节,贠景峰的7亩果园预计要套9万多个果袋,仅靠自己一家人是无论如何都套不完的。“人急得晚上都睡不着,恨不得住在果园里,打上手电筒去套袋。”贠景峰现在都忘不了当时的紧张状况。“多亏了县劳动就业局帮助我联系了其他乡镇的果农,才让我给苹果及时套完袋。”解了燃眉之急的贠景峰长长舒了一口气。

“因为地理位置原因,洛川县南部塬区和北部塬区苹果园的物候期差距在一周左右,正适合通过劳务内循环的模式,引导北塬和南塬的果农互相务工。”该县劳动就业局局长雷延风告诉记者,“这既解决了苹果生产的时效性问题,又让群众不出县也有务工收入。”

在政策的引导下,洛川县果农也逐渐感受到了劳务内循环的好处。老庙镇沟头村的郑新怀不到半年时间,务工收入已经达到8000多元,而沟头村今年通过劳务内循环,群众务工收入已经超过100万元。“在政策的指导下,我们村还成立了互助队、社会化服务队,为缺少劳力的群众提供有偿服务,大家的干劲越来越足了。”郑文琦高兴地说。

职业技能培训使群众拥有一技之长

“和面的时候,要少量多次加水,揉成团后饧面20分钟再擀面,才能达到薄、劲、光的效果……”7月4日,在洛川县地方特色小吃培训班,朱牛便民服务中心贾寨村村民成丽珍在老师的指导下,正在学习制作岐山臊子面。

成丽珍告诉记者,她一直想开一个小饭馆,看到劳动就业局发布的免费培训通知后便第一时间报了名。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她已经熟练掌握了多种特色小吃的制作技巧。“培训结束后,我就准备回去盘一个店面开创自己的小事业了。”成丽珍说,“有这么好的政策,能让咱免费掌握一技之长,我必须好好学,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通过近20天的扎实学习,让各位学员打牢基础,可独立进行技术性操作,毕业后达到直接就业或自主创业的目的。”雷延风介绍,今年以来,洛川县就业管理局按照“保民生、稳就业”的总体要求,针对就业困难群众、脱贫劳力、退役军人等7类人员,围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提升、特色小吃、电焊工、SYB创业等方面开展培训,采取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形式,邀请知名教师,通过80到120个课时教学,帮助参训人员熟练掌握相关职业技能。(通讯员 王文斌 记者 孙艳艳)

【纠错】责任编辑:曹海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