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扶贫”向“乡风文明”转变
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在“强体”的同时,更要“铸魂”。脱贫攻坚中,激发内生动力主要是解决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等思想严重问题。乡村振兴中的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在精神层面的直观表现,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实践中,志丹县以成为全国首批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第二批500个试点县和全国10个重点联系县为契机,深入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一是发起“红色故事会”。充分发挥“红都志丹、将军故里”资源优势,整理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家故事,组织革命烈属、“五老”人员等志愿者巡回宣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二是发起“新时代乡贤会”。把乡贤能人吸收为志愿者,返乡回家成立乡贤会,设立“文明大礼包”,关爱鳏寡孤独老人,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慰问军属,带头扶残助困,带头落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等移风易俗制度,逐步形成了“党的声音乡贤传、巩固脱贫乡贤帮、邻里矛盾乡贤劝、实用技术乡贤教、文体活动乡贤搞、陈规陋习乡贤抓”的生动局面。三是发起“文明大篷车”。激活、整合、下沉、共享各类文化资源,把普法宣传车、农业科技直通车、流动图书车等8类车辆服务功能整合,瞅准“过喜事”“过集市”“过会”“过节”等一系列“好日子”,组合式开展传思想、普法律、讲家风、演节目、放电影、送荣誉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让广大群众在一场活动中获得多样服务,在一次参与中享受多种体验,最大限度发挥了文化资源综合效益。四是发起“百姓大舞台”。让民间歌手、广场舞领队、民间书匠等志愿者走进舞台中央,自己组织、自己主持、自己展演,真正鼓起唱响新时代精气神,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基层更有活力、更加生动、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