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首页 新闻 专题 2020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富了乡亲 美了乡村 ——安塞特色产业引领乡村振兴

2020-07-13 09:42 来源:新华网

山上的苹果,沟底的坝,村庄坡洼都绿化;

顺道的大棚,拐沟的养殖,家家户户奔小康;

房屋戴帽子,墙体穿裙子,道路绿带子,山体盖被子;

……

你能想象这些老百姓口中的顺口溜说的是地处革命老区的安塞吗?

7月2日,“重走红色新闻路”陕西日报全媒体行动走进延安市安塞区真武洞祝捷大会遗址,探寻红色记忆。

真武洞是《边区群众报》转战陕北驻留第一站。1947年5月14日,数万名群众、官兵聚集在这里召开了真武洞祝捷大会。《边区群众报》报道了大会盛况。

“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这是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不忘初心,坚守承诺,今天,特色产业引领安塞乡村振兴,这里的环境大变样,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产业旺起来

7月2日,在沿河湾镇贾家洼村大棚花卉及反季节水果种植示范基地,32岁的花农汪宝精心打理着花棚里的菊花幼苗。

2019年开春,安塞区金明街道汪岔村村民汪宝,在示范基地承包了6座大棚,种植花卉。贾家洼花卉种植园区总占地面积460亩,有日光温室89座、新型日光温室16座,是安塞区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之一。“基地集中为园区农户提供场地、技术和市场销售服务,农户只要专心打理自己的大棚就行嘞。”沿河湾镇党委书记刘政介绍。

没有了后顾之忧,加上花卉种植技术过硬,汪宝的鲜花供不应求。然而正值销售旺季,疫情发生了。疫情不仅影响了鲜花销售,也让汪宝买不到花苗,眼看着花棚里的花要断茬。“既然买不来,我就自己弄。”汪宝请来当地有名的老花农——自己的岳父作指导,买来花卉培育书籍,整天钻在花棚里反复琢磨。

“你看,那些幼苗全是我们自己弄出来的。现在,我不用买别人的苗了,还能给周围的花农供苗。”汪宝指着大棚里的菊花幼苗自豪地说。

在沿河湾镇,像汪宝这样懂技术、懂市场的“新农民”还有很多。在“新农民”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人加入特色产业种植行列。2019年,安塞区设施大棚种植面积6.4万亩,产值达11.2亿元。

钱袋鼓起来

养了半辈子鸡的付世玉做梦也没想到,操作几台机器就能管好几万只鸡。

7月2日,记者见到安塞区沿河湾镇崖尧沟丛林养鸡专业合作社合伙人付世玉的时候,他刚从雏鸡室出来。

沿河湾镇崖尧沟是黄土高原典型的拐沟村,多山坡地,没有川水地,适合发展养殖业。2019年成立的丛林养鸡专业合作社依山而建,占地35亩,存栏10万只。

“你看,我们的鸡舍就没有人,喂食、清扫、收蛋全靠机器。目前我们有8万只鸡,整个养鸡场不到10个人就够了。”付世玉指着监控屏幕说。

这个由不到10人运行的养鸡场,带领30多户群众奔向了小康生活。

丛林养鸡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组织经营,村集体以土地折价40万元入股,占比5%;32户贫困户以产业扶持资金入股32万元,每年保底分红2000元;8户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了长期务工协议,月工资2500元。

站在坡上的养鸡场门口,坡下的湖羊养殖场尽收眼底。这是延安市规模最大的湖羊养殖示范基地。 

高家峁村村民高明雄在养殖场打工,领养了10多只母羊,通过精心喂养,每只母羊平均产下3只羊羔,上个月他拿到了8000元工资。

截至目前,安塞区共建成“塞北牧场”5个、“家庭养殖场”635个,湖羊饲养量达到21万只。

乡村美起来

7月2日,在安塞区贾家洼村,村民王涛家平房上的太阳能板,吸引记者走进这所干净的农家小院。

“现在太方便了,只要有太阳,一年四季都能洗澡,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王涛说。

要让村民致富有底气,就要先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安塞区整合行业部门扶贫项目,加快各乡镇贫困村公路、水利、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前晚上黑麻麻,白天土拉拉,现在可好了,这路不管雨天、晴天都走得轻快,晚上还有路灯。”贾家洼村村民贾桂莲说。

安塞的水也变清了。

安塞地处延河上游,境内有延河、无定河、清涧河三大河流,治理保护水环境义不容辞。7月2日上午,在安塞区第二污水处理厂一处监测点,化验员从出水池里取出处理后的污水,与进水水质进行比对。处理后的水透亮无味,达到排放标准。

2018年,安塞区启动水环境系统治理工作,投资6.4亿元,先后对两座区级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并在全区11个镇(街道)新建15个污水处理站。目前,安塞全区基本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

延河岸边,绿意盎然,沙滩、滑梯、凉亭、长廊一应俱全,成为群众亲水、近水、乐水的休闲乐园。

如今的安塞,水变清了,岸变绿了。这儿的乡亲富了,乡村美了。

记者手记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安塞的采访中,沿河湾镇党委书记刘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几个小时的采访,他用群众的语言,既准确解释了“上边”的政策,又生动介绍了这些政策在沿河湾镇的落地情况。当地群众见了他都像招呼自家人一样热情随意。

这位镇党委书记,和众多基层干部一样,始终牢记“一定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承诺。他说,在长期的基层工作中,他深刻体会到要始终想着群众,用群众的语言和群众交流,了解群众的苦乐,才能为群众把事办好。

群众!多么普通又神圣的字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初心和使命。我想到在报史中读到的一段文字:有一次,记者闻捷和午人到安塞真武洞、沿河湾一带采访,遇到乡上的干部和老乡,他们都是既问战况又问报纸。群众说:“现在战争紧了,更想看报。”

我们这张传承着红色基因的报纸,不正是因为一心装着群众才受到群众欢迎,才能在80载的如歌岁月中不断传递精神力量吗?

今天,同是在安塞真武洞、沿河湾采访,我对浓浓新闻情背后沉甸甸的人民情怀又多了一些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永远在路上! (陕西日报记者 张梅)

【纠错】责任编辑:曹海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